OMOOC.py week10 QA 梗+演示
- 群口: 大妈+四组大腿
- 书记: free ~ week4 Presentation · csufuyi/niubility Wiki
- 录音:
记要
~大妈的演示梗
为什么要留梗
- 希望大家持续改进自己作品的演示效果,大家之前没有接到这个梗
- 大妈喜欢制造各种梗的理由:五元教派的老师通过自己的研究经验总结出高效的学习方式,即把不熟悉的东西映射到自己的隐喻体系.
- 如果把事情直白说出来无人领会,但用梗的方式能吸引人重新探索. 以数学课为例,老师把数学家积累百年的东西集中的放出来,效果如何呢?[教材是对好奇心最好的屏蔽]
- 分数,组长,打分,课堂啊,这一切都是用大家熟知习惯的隐喻的体系,来代表全新的我们的行为. 开智努力了10年才把这个词创造出来.
宣传方式的反转
- 目前的反转方式:教学体验的反转,公开课的反转,团队型开发的反转,宣传方式的反转
- 电梯演讲能力,表述能力,面对不同的受众的隐喻体系建立的能力. 理科生吃过的亏:不善表述,不屑表述,从来没有进行过系统训练表述能力.
- 下周可能正式给每个组2次45分钟演示的时间,每次演示计分,旗舰班里面包括助教,包括学员,一起打分
- 把大家对于软件工程的误解,迷失,错误崇拜突破,由大家自己组队完成原创作品,逼着大家训练自己的路演能力. 创业团队要募集赞助的时候向VC主题式的传达.
如何路演
- 路演的目标及其单纯,内容对受众来说是陌生的.
- 对软件产品,工具和服务,理念或好处传达,要求大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说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解决了什么了问题.
- 双方建立了共识,希望大家来帮助我们.
- 其实这种能力大家一直都存在的,比如说深圳小聚会,有一对来自香港的群友,双硕士把双博士变成自己的老婆. 路演不同于谈判或者谈恋爱.
日报,周报,迭代演示和路演都是有效的逼迫
- 每一次QA之后都要求大家对自己的演示进行反思分析改进.
- 之前可能大家把所有的精气神集中在怎么样把东西作出来,而不是演示一个半成品.
- 要求每个组要求有周报,组内有站立会议. 演示是完备的汇报,每天团队里的所有人是不是清楚现在项目的状态. 实际上只有通过正式的,整个产品,完整的演示,才能最有效的,逼迫大家所有人都明白所有功能,现在的项目状态. 这种完备的整体的认知,是对编程思想,网络能力,文学创作的三方面的能力,综合性使用. 举例:frank在周中评审需求的重要性的时候,冷静分析项目的结构. 对作品的边界非常清楚,才能做科学的判定.
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这种演示,宣传,炫耀,是一种输出,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对自己的作品的结果,及其理解之后,才能确定文案,演示方法等. 个性需求,是否真实解决了日常需求. 定义好,传达好,大家才明白.
- 开光结合分享培训的体会:
- 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 学习最好的方法是教会别人
- 反复在说知行合一的道理
要准备哪些文档
一个工程该包含哪些文档,之前的wiki模板.
准备完备的私人教程,面对半年前的你自己,吻合自己的体系.
淌过很多弯路之后的科学的合理的学习路径.
整理各种私人指南.
找好呼吸的节奏
没有时间写教程是给伪命题. 每一次主题输出,快速输出,都是对过去编程实践的一次编程实践的自我整理. 这种停顿是对呼吸节奏的调节. 阶段性的反思,才能明白自己学会了哪些技能. 哪怕是每天例会前后的整理;给自己挖坑,列出章节,标题,就是对头脑中的已知数据的清理.
演示反省
niubility:
- 思想上没有认知到演示的重要性,仅当成新功能的展示,刷新认识
- 介绍清楚项目的背景和目前功能,愿景
- 采用更符合微信线上交互特点的演示方式,不能仅仅让用户摸索,使用.
- 为演示做好文案方面的准备
- 演示提纲
- 简介
- 豆列: 灯塔隐喻; 高信噪比信息集
- 引出需求和作品
- 需求和作品
- 需求: 如何利用我们认为相对优质的资源?
- 需求列表 1,2,3...
- 引出我们的作品需要完成的功能集
- 作品演示
- 本次围绕功能演示
- 功能输入-输出
- 另外简述本周开发进展
- 演示小结与迭代计划
- 简介部分: 文档可再优化表述方式
- 需求:
- 需求表述还不够清晰, 表现出我们团队对需求的思考还不够系统; 另外, 这些"需求"是不是真实存在?
- 需求表述要增加一些实例, 便于对项目陌生的人尽快理解. 并且愿意因为自己有相似需求, 使用我们的作品
- 产品:
- 缺乏具体的操作流程演示
- 操作过程演示实际上也是基于实例的产品介绍, 如果操作方便功能强大, 潜在用户更可能愿意使用我们的产品;同时操作流程也是展示项目开发情况/开发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工程师的show time?)
- 如有时间, 还可增加项目开发方面的一些展示
- 除了作品产出, 我们还在进行多人协作开发
- 这部分的思考也是团队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值得和大家讨论
Author: /mail / gittip / git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