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orss:DAMA
~ 社区运营碎碎念
什么是 Zoom.Quiet?
基于姓名拼音缩写 -> Z.Q, 初中英文课上要求得有 English NickName 就随手找了两个单词制造的; 只是没想到, 后来坚持用下来, 发现是种错误的姓名结构, 反而变成了网络中的唯一标识, google 搜索 zoomquiet 的都是俺.
整体上,俺是一头程序猿,所以标准自述是:
Python 中文社区创始人 (之一) / 管理员,热心于 Python 等等社区的公益事业,大家熟知的社区 "大妈"; O.B.P (Open Book Proj.~中文蟒样开放图书计划) 及 蟒营 (PythoniCamp) 工程设计者 / 主持人; 参与并主持各种线上 / 线下活动; 主持编撰了 "可爱的 Python"等图书 坚持用 Pythonic 感化国人进入 FLOSS 世界进行学习 / 分享 / 创造...
擅长:
- Pythonic 入门宣传;实效敏捷配置管理;技术社区文化促生;
- PKM ~ GTD/ 个人效率工具箱 / 文学化编程;
- EKM ~ 企業知识管理策略理解;企業自学习型组织促生;企業对外技术社区管理;
不过,最专精的可能就是 吐糟 了,对各种涉及技术世界的囧事儿,不遗余力的持续吐糟
#PPT 去死去死# #PHP 是最好的语言# #每天都被老婆打#
等等流行标签倡导者
0: 免责声明
感谢掌柜创建并长期运营 mcorss, 令以往亳无关联的行业实践者们, 可以自由的在这儿嗯哼.
只是分享什么能对大家有用? 一直没拿定主意, 最后监了, 还是决定谈谈, 至今俺唯一有点儿自信的技术社区运营体验了.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感触.只是一定得声明免责:
一切资料来自网络互动挖掘 一切想法来自日常学习工作 一切体悟来自各种沟通交流 一切知识来自社区分享印证 一切经验来自个人失败体验
文字分享的所有小节都有序号, 如果大家对哪节有兴趣想提问使用如下形式来发起:
#0 这种声明有用嘛? <-- 标题 感觉在网络中这种声明,并没有法律依据?.... <--详细问题
这样, 在我回答, 或是其它成员对应讨论时, 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首行前缀:
#0 ...
这样用微信搜索时方便很多, 也利于并行讨论多个问题.
NN3185
1: 本心
想嗯哼清楚俺这堆经验是怎么积累来的,真心得从源头说起...
上世纪70年度, 俺出生在国营504厂, 从职工医院诞生,历经: - 厂托儿所 - 幼儿园 - 小学 - 中学 - 高中
直到高考,还考了两回才出来, 去了常州,开始独立闯社会.
期间,比较搞笑的有两件事儿
0: 小学五年级上了两次, 因为教改, 突然多出了6年级, 大家只好再上一次 1: 高2时,交了笔友, 一激动将初中写的一篇科幻小说的语文作业, 扩写到15万字 - 原想邮过去吓人 - 结果手工装订的两大本邮局递丢了 - 只好再次 誊抄 一次, 顺手又扩写了不少 - 前后用了4个月, 每天下零点来折腾 - 结果直接后果是高考失败 - 只有复读一年
所以, 追加上迟上学一年, 俺前后里外里就比大家晚了整整3年,才上了大学
2: 人世间
如此这般, 在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中呆了19年, 也不是没有好处: 至少3观已成, 对人生有了一定的自觉
所以, 大学目标是回袓藉,上海, 只是分数和专业选择问题, 最终进入了当前更名为常州大学, 当年叫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的.
刷了学校第一届计算机系, 手工为学校建立了校院网...etc.
期间算得上有趣的可能只有:
0: 为了早晨不出操,坚持了两年国旗班,每天走几步正步就能抢先抢食堂 1: 算是正规的练习了两学期散打, 证明自己没有武术天份 2: 科学哲学史选修课, 意外的认真, 写了论文, 高分通过,老师还来忽悠上学术期刊 - 只是得交几千出版费, 坚定的谢绝了 - 题目是: 中国传统思想是人类的唯一救赎
大学中最追悔的是没去考驾照,当年才500元一个暑假包学包过... 只是因为感觉自己一生也不可能买的起汽车, 就没去学车... 以至后来用了三年无数倍时间精力才搞掂.
3: 互联前
毕业按计划回刷上海, 但是面几次也没人收, 就先呆在常州看有什么机会, 但是, 除了常州信息港有开发职位, 其它公司很少, 就是有, 也是 PowerBuild 什么的有銭途的技术要求, 和当前倾向的 JAVA 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 奔人生目标去了 --> 漫画/动画师.
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
期间算得上有趣的事儿:
0: 供职的通讯公司, 老板不怎么会用新买的 康柏 笔记本, 去外地开会带俺当速记员,
- 前一晩太兴奋,将知道的各种辅助工具折腾了个遍
- 结果第二天一早醒来发现赶不上火车了
- 从此, 自律意识算是真正立了 flag
1: 还是那个通讯公司, 老板被忽悠接了中国C网常州二级网点的运营任务
- 派俺去成都受训, 今天来看, 简直就是一个没有区块链的 Btc 内容网络
- 当然, 去成都的主要收获是单人刷了九寨沟
- 证明自己可以独立旅游了
2: 后来供职另外一个当地广告公司
- 全面负责一切具体设计/制作任务
- 算是对设计软件熟悉了出来
- 期间尝试用通用设计软件完成一幅日本漫画彩页
- 用了一个月业余时间, 发现比软件开发要累多了
原以为得这么半死不活的在常州一直呆着了...
4: 入魔都
好在刚过千禧年, 大学同班同学介绍俺入职上海一家软件公司, 负责 asp 开发, 当然也是现学的, 不过, 总算有了稳定的网络和主机资源, 回到熟悉的技术领域, 不久, 上手 PHP 为上海市政府开发党委官方网站, 还因为同学的私人项目, 算是淘到人生第0桶金, 购买了真正的私人电脑.
期间算得上有趣的事儿:
0: 基于自购的 凤凰205e 旁轴照相机 - 顺利打入沪上多个漫画社区 - 义务为成员 cos 拍摄定装照 - 也支持会刊等等宣传事务 - 算是结识了一批具有先锋意识的当地小MM - 其中一位现在成为职业漫画家, 也一直有联系 1: 因为漫画社团认识了户外社团 - 出于热情, 帮忙运营社团的 BBS 系统 - 结果当时俗称 LAMP 的 Linux+Apache+MySQL+PHP 技术桟, 就这么熟悉起来 - 过程中因为大量查阅(当年还没有功夫网), 接触到 PHP 等国外技术社区 - 进而注意到 Python 2: 因为喜欢 Python 的脚本开发体验 - 进而接触到中国早期 Python 社区 - 通过当时的 CZUG ~ 中国 Zope 用户组, 认识了一批 Pythonista - 进而通过 公司闲散主机资源发布了 moinmoin 维基 - 从而变成 啄木鸟Python技术社区 组织者之一
然而没想到的是, 啄木鸟社区创始人 -> HD 后来变成 SINA 邮件技术部负责人, 自然的对俺发出邀请, 那之后, 俺的技术社区节奏就进入了正向循环
5: 他心
上帝都安顿下来, SINA 作为当时中国最活跃的技术公司之一, 内部技术氛围很好, 而且基于 FreeBSD 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探索, 比如, 当前基于 YFS 良好运营的一家私用云解决方案公司创始人, 就是那时的同事之一.
因为邮件技术部总监 HD 是技术社区认同者,也是 SINA 高管之一 波仔 的直属部下, 对自由软件/开源社区 有深刻的认识, 还请过 RMS 来SINA 访谈, 俺去了 SINA , 从内部也在大力推广 Python 技术以及相关服务, 比如说还是基于 moinmoin 发布了 SINA维基, 对所有部门提供知识仓库服务, 进而, 在 2005 年基于啄木鸟社区的资源, 成立了 CPUG ~ 中国 Python 用户组
开展了定期的线下会课活动, 通过这个平台, 俺组织/主持/参与了其中绝大多数活动, 结识了 Python 领域各种专家, 比如, 豆瓣创始人,就是在 BPUG (北京 Python 用户组) 的会课中发布了豆瓣.
到 2007年, 离开北京来珠海,一共进行过 25 次技术交流活动.
算得上有趣的事儿应该是:
0: 首次受骗: - "Python 核心编程" 第二版 的翻译是俺组织大家进行的 - 但是, 出版后才发现没有任何社区的翻译信息 - 才意识到是 宋吉广 欺骗了大家 - 进一步发现, 还不是第一次利用技术社区的热情行骗 - 之前对 Ubuntu 社区作过类似的事儿 1: 基于图书事件的经验: - 反而令出版社知道了 CPUG 社区 - 接下来才有了 "可爱的Python" 原创图书的出版 - 期间完全将一个多人图书撰写协同变成了一个软件工程来组织 - 使用了当前知道的各种软件工程概念/工具/流程 - 证明了自己社区事务组织能力
6: ZEUUX
哲思社区, 是俺经历的第一个寻求独立商业运营的技术社区,
创始人 Bill Xu 是俺 SINA 同事,
RMS 的至交好友, 后来每年的软件自由日活动就是他引入的,
也帮忙组织 RMS 每年的中国巡讲多年,
社区创立之初 那件著名的: 苦短衫
就是俺设计的
之所以著名, 是因为8年后, 有网友在湾区发现 guido 老爹还在穿着, 可当时的多个设计中 因为 苦短衫 使用了张大中文, 以至大家都很嫌弃 感觉不够 geek ;-)
ZEUUX 社区, 当时聚集了几个小伙伴, 独立开发社区平台, 并准备用自由软件技术进行商业活动, 并通过聚集大量的社区成员, 通过周边产品的发售来支撑社区运营.
可以说, 当年的流量意识是足够超前的, 然而,没有了然后...
7: SLL
-->sociallearnlab.org 教育大发现社区,
是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中心 庄秀丽 老师发起的教育社区, 只是因为参加过 BPUG 的会课活动, 才知道网络社区的组织要有各种具体技巧的, 从而接俺进入当所谓社区顾问, 就网络交流的工具/礼仪/活动设计/组织 给予顾问.
SLL 的目标, 是通过 CoP (Community of Practise) -- 实践型社区
将全国有志教育改良的老师聚集起来, 设计一套简洁可行的网络教育方法, 完成一组教育实验, 进而通过教育机构推广,
其所有主张凝结为CBC2008会议期间发布的:
"面向2018的中国教育宣言",简记为EduAnn2018
然后? 没有了然后...
现在看来, 应该是创始人的研究性格导致的, 每次一个项目的发起都轰轰烈烈, 完成了基本的资料研究/整理后, 总也没有落地为一个实际教育实验, 也就没有后续效果的评估和方案调整, 反复进行研究, 又反复没有可交付的成果, 社区自然也就没有了吸引力.
8: ZPyUG
2007 年进入珠海金山后, 创立的社区 ~ 珠三角Python用户组 在珠海/广州/深圳, 进行了10次分享活动后, 并入 tech.party ~ 珠三角技术沙龙,
原因很简单, 珠三角 Pythonista 数量远没有北京多, 进行单纯的 Python 相关技术分享难以为继, 而 09 年由网易发起的 技术沙龙, 什么都能聊, 组织压力也就分散了,容易坚持.
9: ECUG
是金山内部发起的 Erlang China User Group ~ Erlang中国用户组, 由现在 7牛创始人 老许发起, 当年只是为了聚集公司以外 Erlang 技术爱好者, 共同探索分布式储存的技术桟.
只是没想到, 仅仅3年后, golang 发布, 老许也通过 CERL 的研发意识到 go 的价值, 但是, ECUG 作为一个成熟的技术社区, 不想改名, 于是, 俺就忽悠修订缩写含义就好:
Effective Cloud User Group 实效云用户组
一下将可以讨论的内容扩展到了宇宙 ;-)
因为创始人一直在打理社区事务, 而且每年都独家赞助 ECUG大会, 去年更是完成了千人 10周年大会.
可以说, 这是经典的因为赞助商稳定, 而一直发展良好的技术社区. 当然, 其稳定的产出只有一个年度 ECUG 大会,并没有其它具体的技术作品.
10: ErlBattle
~> 恶狼战役
基于 Erlang 开发的一种 AI 对战游戏, 历经两年, 组织过两次线下讨论, 明确了其技术极限后, 大家决议断舍离.
算是 ECUG 社区的一个衍生社区, 俺的角色主要是社区运营, 开发并没有参与其中, 很后悔.
11: OpenResty
同类社区 OpenResty 就一直有核心作品在发布.
俺是因为听录了一次创始人春哥3小时的技术分享录音, 将文字发布在网络中, 才结识, 并进入社区的,
春哥从 Yahoo! 中国->Alibaba 再到独立创业, 都围绕着通过在 Nginx 中嵌入 Lua 语言引擎, 从而将以往动态业务网络的
web 服务器 -> 动态应用系统 -> 数据库
直接简化为
web 服务器即业务系统 -> 数据库
简化系统,加速开发/调试/部署, 还可以直接嵌入到网络硬件中进一步提高响应效能.
成立 OpenResty.org 社区, 除了宣传技术, 吸引开发者, 主要作用其实就是作为官方发布中心, 来持续维护/发布 OpenResty 这一套件.
通过俺的中介, 2015 锤子发布会的门票收入捐助 OpenResty 社区, 证明其核心产品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12: COSCUP
因为先贡献相关文字而结识的社区, 还有台湾的这个
COSCUP(Conference for Open Source Coders, Users and Promoters)開源人年会,
一直由 中央研究院 场地赞助,自2006开始民间自发持续组织至今,
因为准备对内的开源许可证培训时, 发现当初 COSCUP 上林誠夏教授发布的一个幻灯非常完备, 只是:
- 使用 XUL 技术发布
- 有 1000+ 页
但是, 到了 FireFox 升级架构后, XUL 将不再支持外部文档的解析, 所以, 用自己喜欢的 S5 网页幻灯格式重制, 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发布为 1079 页的在线幻灯: 120501-ossf-freedom http://s5rst.qiniucdn.com/120501-ossf-freedom
完成了公司内部培训后, 邮件向林教授汇报, 结果被邀请去 COSCUP 分享大陆技术社区的情况.
才知道, COSCUP 的自发组织者,每年要折腾半年, 完成非常严密的从赞助到网络自建等等越来越完备复杂的大会准备事务...
当然, 其中积累下来的组网技术, 甚至于后来在太阳花运动中还产生了积极作用 ;-)
13: OBP
~ Open Book Project 开放图书工程
源自 CPUG 社区 那本上当的翻译图书, 虽然出版社受骗, 但是, 以软件工程的形式来组织图书翻译/撰写, 变成了一个可行的计划,
于是干脆独立为专门的社区, 以共享网络协作图书创作经验为主, 发起/组织/参与/宣传/... Python 相关技术图书, 后来也支持过其它技术图书的创作.
原先工程托管在 code.google 平台上, 后来 google 和谐了, 就迁移到 github 中.
只是, 一直没有形成稳定的核心团队, 只有俺这个发起人还在维护相关文档.
以此社区为名正式出版的图书好象也只有一本:
真实世界的Python仪器监控 (豆瓣)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773481/
PS: 因为这部书, 涉及到了 Maker 这一团体, 也结识了深圳柴火空间的早期专家, 5年后, 竟然又有了智能硬件方面的合作...
14: PythoniCamp
~ 蠎营
源自 08年为公司内部紧急培训一批 Python 程序猿, 用比较激进的方式: - 只给目标 - 组织日常项目会议 - 通过邮件列表解答各种技术问题 - 以最终原创产品展示的成熟度来决定哪个团队胜出, 获得 offer
结果, 发现, 这种模拟真实一线研发团队自学过程的培训方式, 效率非常高效, 因为从一开始就打破了传统学校灌输式教育, 而是作品为导向的, 全程自学, 并构建足够压力环境.
随之发现, 同一时刻, 远在北京, 老同事, 清风老师在北京城市学院, 也进行了类似的尝试, 干旱, 共同参加了 APAC PyCon ~ 亚太 Python 大会, 并联合分享了这一话题,也算是首次全英文演讲, https://wiki.woodpecker.org.cn/moin/PyCon2010 现场发音那个渣.... 好在大家都听明白了, 这才建立起来了 Cnglish 自信 ;-)
好在将这一形式抽象为 蠎营活动, 后来和珠海当地几所大学合作试组织了几期 Python 教学, 效果就一般了, 因为学生的压力远没有入职竞争那么大, 而所在环境也导致认真学习很傻的样子...
不过好在, 从中也算认识了一批有志青年,后来有一些也经过推荐进入金山, 成为后续 珠海GDG 的伙伴.
15: 珠海 GDG
从 APAC PyCon 知道 GDG 组织, 回来就向有关部门申请, 在13年3月成立, 基于 Google 官方技术资料在珠海持续组织技术分享活动,
和当地大学/公司/创业团队 联合,折腾了不少类型活动:
SOD ~ School Open Day 学校开放日,主要指同高校充分沟通后,进入校园的开放技术分享活动 NB ~ Naive Breaker, 天真粉碎机(简称: 碎真) 职业理解系列活动, 意为打破学生原有的草率,不细致,自命平凡的特性 HwH ~ Hand with Hand 手把手极限实训 完全0基础编程实战培训, 相比 CodeLab 有完备的教程, HwH 更加看重现场的主动实践 CBI ~ CubieBoardInstallfest ~ CB安装集市 以本地开放ARM微板机 CubiewBoard 为技术背景,通过标准的 Installfest (Installation Party) 为活动形式 BAS ~ But Again Startup ~ 不想总被启动 中文名: 不甘社 由已经被 不甘 的学生组成,努力令还没有感到 不甘 而依当前求学行径将来必定会 不甘 的新人体会到 不甘 进而避免将来 不甘 CodinGirl.us ~ 程序媛轻松会(媛编程) ...
只是, 后来 GDG中国管理团队调整了每年的 KPI , 导致原先自由的技术分享活动, 开始有明确的 Play 市场上线指标, 一下子, 提高了难度, 活动组织频次就降下来了...
16: OM101py
~ 正式名称是 开智 Python 编程入门班
15年开始, 今年将发布第5期, 俺作为架构师, 主持了第一/二期, 之后创业一忙, 就只作了顾问,
但是, 其课程结构, 完全基于 PythoniCamp 的精神, 以一个持续丰化的小功能为线索, 串接起来 Python 世界中常见的各种特性/模块/架构/工具/...
算是赶上了所谓知识变现的这波热点, 之所以,也称之为社区, 是因为, 毕竟基于网络进行的线上课程, 每期100多学员, 分布在全球,虽然尽力加强线下当面答疑部分, 但是, 主要讨论/交流还是在线上, 特别是咬死了 github 平台, 将所有作业/讨论/答疑/任务/... 都尽可能的结合到 github 中, 本质上, 每一期课程和学员, 就形成了一个专题技术社区, 事实也证明, 到后来, 每期学员积极分子也都在课程结束后,继续自发的聚集起来形成持久的线上小社区.
只是, 没有课程压力后, 各种场景中的交流迅速聊天化, 没有了主题推进的节奏.
17: DebugUself
~ 自怼圈
源自当初叫 小密圈, 现在升级为 知识星球 的收费社群应用, 最初注册时, 并没想到基于什么主题来组织收费的交流群.
结果, 第三期 开智编程班 结束后, 学员们表示不过瘾, 想继续被大妈吼. 于是尝试性的开放了 自怼圈, 收费形成了 开智课程 续篇社区,
以固化自学节奏为目标, 针对不同怼员的兴趣和能力以及进展, 组织不同的专用项目, 并引导入 github 分支中, 进行并行开发和相互学习;
至今已44周,并追加了两次招新,一共58人的小社区, 却成为至今发展的最稳定的一个技术社区,
形成固定的产出物有: - 每周一次怼例会,相互点评进展, 记录有录音录像 - 每周一期怼周刊, 综合记述社区上周各个方面的成果
引发了各种实用作品和子团队, 比如说, 开始专注刷 Kaggle 比赛的 AI 团队.
18: CPyUG
04 年的 CPUG ,因为这个 P 到底是 PHP/Perl/Prolog/Python 反复解说, 后来升级统一为 CPyUG, 一直安定运营, 11 年获得 PFP 的 PyCon 授权, 启运了 PyConChina 大会, 俺从12年开始连续参与筹办/主持,并组织了首次 Python Hackathon 比赛, 借用了豆瓣的办公空间, 并全程在 Youtube 上直播各个队伍的实时屏幕活动.
13 年, 列表订阅成员超过 10000名, 今天达到 12110名 https://groups.google.com/forum/#!aboutgroup/python-cn
只是因为 HD 从 SINA 离职, 原先相关网站的运营就开始了漂流, 最早用 mailman 发布的列表订阅人员和邮件, 导入了 ZEUUX 社区,但是,运营不力访问缓慢, 散失到了搜索引擎缓存中,
UliEdit 创始人 Limodou 原先好奇注册的 google group 后来成为稳定的交流场所, 其它 ftp/wiki/planet 等等社区资源,分散在各个免费空间中只给老司机访问了.
特别得感谢 豆瓣 公司, 将啄木鸟维基义务托管了快10年. 这才令最大的中文 Python 技术知识维基没在网络中死去: https://wiki.woodpecker.org.cn/moin/RecentChanges
维基文章统计 202056 页
14年开始 PyChina.org 成立, 专注组织每年的 PyCon中国 大会, 但是, 赞助策略和会议内容绑定太深导致口碑不好, 俺也从16年开始不在参与筹办.
19: etc.
等等其它各种社区的组织/参与/折腾:
为公司组建的: knoss ~ 金山卫士开源社区, 公司调整策略后放弃 http://code.ijinshan.com/ crxpower ~ 猎豹扩展技术社区, 公司调整策略后放弃 DevRel ~ 开发者关系研究社区, 公司调整策略后放弃, 转变成 社区组织者社区,低调交流ing
网络中撞入的: KEO.org ~ 给 5万年后的人类写信, 纠结了一年, 也没写成, 眼看飞船就发射走了, 03年左右. 50人 ~ 众筹杂志, 06年发起的, 异常前沿,结果因为创始人怀孕, 且书号没有办下来, 就变成了创刊号电子杂志, 没有了然后
TEDx1Kg ~ 全程参与了第二次巡讲, 算是同时对 1Kg 和 TED 两个社区有了经验, 后来的 TEDxUIC/TEDxJLUZH/... 也都是基于这次活动产生了关联 Wahlque ~ 瓦克星计划, 电子宇宙模拟社区, 太高端一直没有参与进去
SHLUG ~ 20年历史的技术社区! 一直远观, 和第三代管理员因为其它社区活动结识,一直有嗯哼. QPython.org ~ 创始人是 SINA 同事, 一直在推动社区的形成, 专注用 Python 直接在移动平台上进行学习和应用开发/部署/分发
OpenParty ~ 北京ThoughtWorks一直场地赞助的分享活动, 通过这一平台认识了阅读邻居创始人 阅读邻居 ~ 专注主题阅读以及当面深度交流的读书社区, 当然, 也是因为一次录音的全文笔录, 算是完成了投名状, 参与几次后,变成年度最佳读者, 发布了公众号后台...
OSC ~ 开源中国, 创始在深圳的技术社区, 通过各种服务/平台坚持运营, 每年的 原创会, 一直尽力参加, 算是本地最大的商业化成功的技术社区
....
20: 什么是技术社区?
回顾俺的社区折腾经历, 可以说, 从 PHP 社区为触发点, 社区就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工作, 基本上的业务时间都投入到了技术社区活动/运营/组织/服务/..中;
可是为什么? 以及俺这类人多嘛? 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力? ...
一系列可以诘问的问题都在理解了技术社区之后, 才可能有进一步的嗯哼.
所以, 快速断言式分析一下:
21: 什么是社区?
世界卫生组织于1974年集合社区卫生护理界的专家,对 社区 的定义是:
"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 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 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 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 每个成员均经由家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大的社区. "
由此可见,形成社区的四个要素包括:
地理要素(区域) 经济要素(经济生活) 社会要素(社会交往) 以及社会心理要素(共同纽带中的认同意识和相同价值观念)
当然, 这个定义可以包含所有类型的社区
22: 什么是技术?
其实, 俺一直讨论的技术, 也是一个具体领域的简称:
互联网开发技术
单指通过程序开发,构造软件, 在互联网或是桌面端运行, 以此来提供有关服务;
而为了高效/合理/便捷的构造软件, 引发了一系列工具/工程管理/思想/方法/框架/...
23: 所以技术社区是?
私人武断的来定义技术社区的话,形式上就是:
相对固定的人 在相对固定的场景中 作相对固定的事 执相对固定的目标
简称 相对四固 ;-)
只是随着目标不同, 以讨论技术为内容范畴的技术社区细分为不同类型社区:
- 以服务售前/后 软件客户 为目标的 产品
技术社区
- 以吸引开发者从而可以卖书/人/流量的 媒体
技术社区
- 以学习/实践/创造新软件/作战为目标的 公益
技术社区
- 以及混合以上两类社区的混合型社区
+ 比如 MySQL 就明确分别发布有客户社区和开源社区
所以, 纵观俺积极长期参与的,多是 公益技术社区,
为什么?
因为这种社区所有活动,最关心的是成员的个人技术成长,而不是社区背后的各种运营指标; 当年俺还是小白时, 直觉上的自然对这种能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的社区亲近很多.
24: 什么是学习?
所有东西都能教授,但! 求知欲和学习能力除外
~ shell909090 151019 00:11
哈, 这也是社区老司机, 上海的一位资深程序猿在一次邮件讨论中断言的, 深以为然...
学习目标对象 -> 知识
其实是种持续的经验分享/内化/改进/传播 的循环过程. 不是静态的可以量化的具体事物. 硬要衡量的话, 可能是:
- 一个组织内部解决问题的平均速度
- 相当于该组织含有的
知识
浓度 - 计量单位 p/mh (每问题/每成员平均用小时数)
25: 分享
知识的分享,其实就是知识本身的一个无法割裂的部分, 试想如果一种技术经验不再分享出来,除发现人之外再没有任何人可以接触到这一经验, 那么,这个知识点,对人类而言,其实就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分享就是知识/学习本身
有断言曰:
输出是更残酷的输入
就是这个意思
26: 学习
一个人,因为自身修养而富有情趣, 但是,其它人根本没有同等级别的修养之时,
其它人,是难以 got 到这位高人的情趣的,只会感觉: 丫忒奇怪了,竟然在命令行下写代码!
所以,学习,其实就是:
- 强行,
- 或是徦装自己能
- 从先行者身上
得趣
- 直到真正能 got 到领域技术乐趣的
- 嗯哼, 一种自我摧眠技巧了.
fake it untill make it
可惜, 以往的教育,已经将这种真正的学习/技术/得趣 能力给泯灭掉了!
基本上,新人,都以为新技术,就好象以往的考试一样, 应该也必须有正确答案,嘦社区提供出来,大家背熟, 那么以后一切问题都可以 happy 的解决了.
27: 知识层级
这种心理期待,甚至于也令社区构建者们,深深自责:
为什么写不出那种 别人一看就懂 能帮助所有人立即可以用起来, 用好咱这一技术 的入门教程呢?!
哈, 将大家的期待真正写出来时, 有正当编程经验的程序猿都知道,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种教程的!
但是,所有新人都在期待这种东西的存在, 这一现象的存在本身, 才是技术发展的最大潜在问题.
这其实正好体现了知识的层级状态:
28: UU
Unknow Unknow 不知己不知
绝大多数人处于这一状态, 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以无限大的图书馆隐喻来理解: 所有知识收藏在无限多的图书中, 合理的安放在无限大的图书馆中, 但是, 现在图书馆处于绝对的黑暗中;
比如, 新人根本意识不到有 google groups 之类技术社区的古典交流渠道.
29: UK
Unknow Know 不知己知何
零碎的乱学了些东西时的状态; 以无限大的图书馆隐喻来理解: 此时, 用明灭的火柴照亮了身边一点儿范畴; 但是,随着我们的游走, 对于图书馆还根本没有概念;
即使无意间,进入了对应的社区, 也不知道怎么问, 以及问什么是合适的.
30: KK
Know Knowed 知己何已知
在足够深入的自学掌握了一定领域知识后的状态; 以无限大的图书馆隐喻来理解: 此时, 自制了稳定燃烧的蜡烛: 可以将身边两侧的书架照亮, 清楚的知识了一系列知识的相互关系, 并模糊的感觉到整个图书馆的体量
在自己兴趣领域内, 自在的进出各种社区, 并能回答所有问题
31: KU
Know Unknow 知己何不知
进一步的在领域技术上已经达到了人类的最前沿 以无限大的图书馆隐喻来理解: 终于找到了电灯开关: 看到了无限大的图书馆内部空间, 感知到所有知识相互间关系和距离, 并能自主设定到达任意书架的最佳路线
可以自由创建任何技术领域的全新命题/工程/项目和社区.
32: 跨越层级
那么, 这种级数差异的知识状态如何改变?
这其实就是 公益/开源技术社区 一直以来的内置使命.
当然, 答案简单到残暴:
开始跨越
或是说: 开始学习吧
因为, 开发技术就象游泳/木工, 本质上算是种手艺活, 如果, 不开始练习, 那么技艺永远上不了自己的身体.
可能, 即便是互联网飞速发展到今天, 免费的学习资源极大丰富到不可能学完的时候, 依然有越来越多的人, 自学编程不能, 以至要付费进入各种学校/培训班/... 来求人教呢?
33: 如何有效的学习?
根据以往传统教育,以及社区自学和蠎营等等的尝试, 已知最有效率的学习是自学, 并有一种环境:
- 分享领域技术的快乐
- 或是说,制造更多能理解这种快乐的族群
- 手段是自我的高速成长
- 通过制造
同侪压力
, 迫使所有同好被动进步
(以上,论断又包含更多概念了...要是逐一解释下去,今天是怎么也写不完了, 先保留这些关键词,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另外专门文章阐述.)
<-- 这其实就是 CoP 技术社区.
34: 如何运营 CoP 社区?
既然这种环境对技术学习有这么高效的帮助, 为什么网络中这种社区好象很难遇到?
呃...这事儿不能细说, 咱换个命题.
--> 如何找到 CoP 社区?
嗯哼, 这事儿可以复杂的说, 也可以简单的说;
简单的说, 一个基础设施完备的技术社区, 都是 CoP 社区 ;-)
至少包含哪些设施呢?
- 代码仓库
- 维基
- 提案
- 邮件列表
看起来很眼熟? 是的, 就是 github 的核心功能而已. 可见, 为什么 github 一发布就风行技术界.
35: 如何进入 CoP ?
当然, 找到了不代表进入, 并能持续从社区获得帮助/反馈/支持/... 参考: How To Become A Hacker http://www.catb.org/~esr/faqs/hacker-howto.html
简单的说, 在一切以开发能力为绝对标准的世界中, 其实也并不一定只能通过开发能力来获得认可, 一样非常容易可以融入社区的贡献类型有:
- 测试
- 文档组织/整理
- 运维基础设施
- 为社区文化服务
比如, 一次技术社区年度大会的成功兴办, 仅仅有程序猿是肯定不行的, 得有商务技巧的成员拉来赞助, 有设计能力的成员完成各种物料统计/制作, 社交能力好的成员, 现场完成组织/引导/接待/... 必须各种能力综合发挥, 才可能完成一场百人以上级别的线下聚会.
36: 所以?
所以, 在这种理解模式中,
我们应该以什么为优先来 自怼
?
或是说, 加入任何一种形式的社区时, 以何自持?
- 形式决定内容,
- 内容影响影响力
- 影响力决定社区生存力...
注意:
线下/上 活动, 也只是影响影响力, 并不是社区影响力的必要因素了...
37: 活动?
只是,我们以往能从媒体渠道中,收到的消息,都是职业会务公司/社区 兴办的会议, 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将社区活动的成功标准,自我想象为那种活动:
- 社会宣传充分
- 会场规格不俗
- 嘉宾无不重量
- 话题全都前沿
- 人群蜂拥而致
- ... .
哈! 图样图森破...技术社区又不靠, 这种活动来维持, 为什么一定要将活动组织的这么娱乐化!?
程序猿需要交流嘛!? 废话,是个人都需要! 那么将背景设置为技术社区时, 大家需要什么样的交流,或是渴望哪种交流?!
- 当然,在各种技术社区中,大家多少都有体验到,那种记忆深刻的酣畅淋漓的交流
- 但是,认真回想一下,那种交流发生在什么情况下?
- 很明显:
- 人不多,7人左右
- 大家水平也差不多
- 但是,从事的具体岗位不同
- 刚好有都才接触一个领域技术
- 所以,才能针对一个技术问题,引发无法控制的漫谈/设想/方案...
- 回去,从交流中激发出来的想法,又真正解决了实际问题!
- 问题在, 这种髙能交流能经常性的组织成功嘛!?
嗯哼,当然不可能...
但是,除此以外的交流都没有价值,应该避免嘛!?
这就有点原教旨主义了...
38: 有效交流?
其实,对于程序猿,各种级别的,需要的交流,也很普通:
- 就是交流本身哪!
- 通过交流,我们能改进沟通技巧,进而提高自己在团队中的话语权
- 通过交流,接触到新的人脉,积累未来可能的伙伴/机会
- 通过交流,获得不同的解决方案思路,启发自己的思考
- 通过交流,阐述自己模糊的想法,找到自己真正在意的那个方案
- ...
人类发明语言,不仅仅用来传递信息,
其实,第一大作用是用语言来序列化了我们自己混乱的无结构的思想! 所以,交流本身对我们就非常重要. 而且,多数无法形成棋得方案的想法, 是无法在公司内部正式场合交流的, 只能在社区交流这种非正式场景中阐述才合适.
嗯哼,但是,即使这种 低端
的,为了交流而交流的形成,
也不是没有条件的,必须有那种大家愿意畅所欲言的氛围.
这! 才是社区活动的难点.
39: 组织活动
活动, 其实只是一种仪式:
- 在规定时间
- 到达规定地点
- 交流规定内容
哈! 三规
... 好象很严重的事儿呢....
其实,社区活动应该是什么形式/流程/场所, 自古就没有什么规定, 唯一的限制,只是想交流的那部分社区成员,时空方便的选择而已,
- 但是,付出时间和预期收益的平衡问题呢?
- 如果大家感觉这次交流没有获得太多,感觉亏了,
- 下次就不会来了...
哈! 如果这么想,那根本不是进行社区交流, 而是来追求付费咨询服务了!
本来,社区活动,只是种生活态度,好象教常定期组织礼拜,居住在同一社区的居民,自觉定期前往; 没有报名/签到,只是定期来,为什么!? 生活节奏而已.
40: 生活化
所以,社区交流活动, 最髙境界,并不是宏大华丽的年度大会,而是: - 自发的 - 定期的 - 习惯呈自然的 - 生活化的 - 非主题交流
正是这种氛围,才最容易形成惊喜的髙品质前沿讨论. 正如 TED 每个演讲,都要进行至少三个月的准备,才能将一个明确的主题真正讲透! 一个技术命题, 如果不能同水平相当的同好, 进行多轮不同侧面的交流, 是无法面向大众完成良好传达的,因为,只有真正折腾明白了,才可能发现那种最容易传播的表述结构.
几年前,"图灵访谈之一:陈世欣谈产品经理与社区"给出了技术社区发展不同阶段应该组织的活动形式; 也是说的很严重的样子.
- 其实,为活动而社区就本未倒置了
- 不是社区的存在为了组织活动
- 而是活动的组织,是为了社区成员的需要而服务
只是,社区成员的水平千差万别,成员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社区的交流期待也各不相同; 但是,社区的资源不是无限的; 活动的组织,是需要有人来组织的, 倡议/发起/宣传/预订/会务/主持/记录/分享/传播.... 一次完备的技术社区交流活动,应该和一次软件版本发布一样,是可记录/可追踪/可优化/可复用的!
那么,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社区资源是有限的, 这时,选择组织什么样的活动, 来满足什么成员的需求, 这种决策的出发点,执行人,就非常关键了.
41: 社区管理
很久以前, Ubuntu 社区出了本专门论述这方面的书, 社区艺术(the Art of Community), 俺发起了翻译,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是的,明确了什么是:
- 技术社区
- 交流活动
自然的,就涉及了高效利用社区资源,来尽可能达成最多数成员愿望的 社区管理
;-)
当然,过往俺也有相关公开演讲,就不列录音了,有心人应该已感觉到了规律,可以自行挖掘了.
社区的管理,当然也是非常自然的:
- 谁主张,谁持续
- 所有人知道所有事儿,共同决策,形成最优解
- 同软件工程, 所有任务/改进 都应该 可记录/可追踪/可优化/可复用
听起来太理想了吧?! 不过,嘦作起来,自然有问题解决问题, 有经验积累分享,有困难共同解决,就好.
进一步的,就连社区的管理,形成固有节奏后,也就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如同锻炼身体一样,相同的时间,花在刷美剧上,和花在社区运营上,其实并没有多大差别, 但是,长期积累下来,对具体个人的影响就完全不同了.
只是, 一个技术社区,之所以存在:
- 首先是一个独特的领域技术解决方案的存在
- 而这种方案包含的各种代码/文档/人物,就自然形成了技术社区的核心资产
- 那么,这些核心资产的增殖,才是社区发展的核心动力
所以, 一个技术社区,一定要将所有资源尽可能的投放到核心价值上, 同时, 又必须将 20% 的资源投入在可能引发 80% 的潜在资源来源上;
- 即, 通过髙品质交流活动来服务核心贡献人群;
- 同时,兼顾入门的兴趣成员,将髙能活动的内容分级或是不同形式的内部传播
- 组织/引导 中级水平成员,学习高阶知识,形成入门教程/文案
- 组织/引导 初级水平成员,检验入门教程/文案,持续完善,实践
才合情合理...
不过,资源哪儿来!?
42: 商业化!?
哈,终于能绕到这个话题上来了,技术社区/开源社区, 和商业化运营, 从本源上从来就没有冲突.
冲突的永远是人和人之间的冲突:
- 商业化,要有法人,但是,凭什么是你不是我!?
- 商业化,意味着有合同承诺的各种经济行为,谁来负责?怎么负责?为什么负责?
- 等等,一系列涉及可感知利益时,单纯追求技能增强的社区,自然变味了...
- 怎么处置? 其实,一般就三种原则:
- 完全商业化: 干脆成立社区为基础的公司,将核心成员转变为全职员工,共同运营
- 部分商业化: 将有能力商业化的部分独立出去,原有的社区继续,只是多了个固定的赞助来源...
- 回避商业化: 将商业化运营/管理等等事务,都外包出去(Apache 基金会就是提供这种专业服务的组织), 社区继续专注自身技术追求,只是多了职业经理来对口服务.
mcross 作的就非常好, 俺安静的加入,安静的观察, 就是来学习的 ;-)
以上.
Author: /mail / gittip / github